您好!欢迎进入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0510-85362855
SINCE 2004
电气、电力产业铜导线研发与制造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

135
发表时间:2017-08-18 14:55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内容要点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包括了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自信之本等五个方面。在意义追寻上,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意义、方向性意义和发展性意义三个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高度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内容要点

在内容要点上,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主要包括了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自信之本等五个方面。

(一) 自信之根——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

首先,习近平将自己本身的思想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觉自信意识,能够在熟知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历程、本质和精髓的准确把握,并能将其熟练地运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国内外的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根据实际灵活地对传统文化引经据典,在其语言的表述中,展现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意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管子·正世》中的“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旨在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中的作用。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以激励全党。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一例外的都展现着习近平思想的文化自信和魅力。

其次,习近平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转换中,既能超越自身,又不至于抛弃自身,在面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撞中,既能固守民族根本,又能紧跟时代精神而不断创新。

再次,习近平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策略上,习近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上“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形式上“要使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得以重塑和弘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和发展。

(二) 自信之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首先,习近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凝聚与提炼,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判断是非对错和价值追求的准则,为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人们在多元文化价值的交汇中形成文化认同,提供了价值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是习近平对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阐释,这一阐释明确地指出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地位,也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了文化自信之灵魂的地位。

其次,习近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习近平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体现着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不断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着不竭的文化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提出,就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三个层面既相区别又相统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诠释。

再次,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习近平将教育引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指出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北大“五四讲话”、“六一”儿童节前夕,以及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等众多场合中,习近平针对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少年儿童、文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分别提出了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领头雁”、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从学校从娃娃抓起、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等具体要求。在践行的方法和途径上,着重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发挥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三是发挥各种文化形式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各类优秀的文化形式之中,以扩大宣传渠道。这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理论层面融入到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促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 自信之力——坚持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

首先,习近平论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资源得以组织起来,并能够发挥出**效能的保障因素,也是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信任,以及合作的重要条件和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相关论述,强调了其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作用。“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表明了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的战略意义,同时也表明了坚持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发展的不竭之力。

其次,习近平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其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转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有效利用优势的文化资源。

再次,习近平指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一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好文化前进的方向,以体制改革带动文化发展;二是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将农村基层作为工作重点,把文化事业的发展落到实处;三是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相结合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外,在文化传播方面,习近平也提出了“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创新思想,以做到文化理念、宣传手段、开展基层文化的多重创新。在传播内容上以价值观念为主,在传播形式上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借助于国际传播平台,阐释中国声音,进而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 自信之源——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

首先,习近平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民族理念。习近平在对欧洲进行访问时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新理念,开辟了文化自信的新途径。随后他在讲话中又正式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的根本意义在于,各国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以求得到共同进步和发展。只有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到取长补短,为自身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习近平对文明互鉴应坚持的原则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文明互鉴应本着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三点原则,这体现了其文化自信观的全球视野。

其次,习近平秉承了创新发展的时代理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不断发展,促进着思想的更新变革。中国文化要走向自信,必须面对着时代提出的课题,对自身进行批判、建设,以获得价值重塑和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着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体现着习近平对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把握,也体现着其文化自信观的时代视野。

再次,习近平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动力源泉。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其民族特性,也离不开其时代背景,只有将民族文化赋予其时代的内容与特性,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才能使其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从而走向真正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把握时代性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探索,形成了诸如“中国梦”、“新常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在对文化的传承方面,习近平不仅坚持去粗取精的态度,而且将时代的特点融入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去,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当下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和理念,这就使文化具有了现实基础和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既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的传统和满怀复古情节地留恋,也不是接受全盘西化和对未来方向的迷失,而是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基点,建构文化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寻求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价值归宿。在民族历史中吸取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又在当下实践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和活力,这体现了习近平对文化自信动力源泉的深刻把握。

(五) 自信之本——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

首先,习近平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8自古以来,人民就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其根本就在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和不断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更应该以人民的共建共享为根本特征。人民群众需要文化,而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把文化建立在仅供少数人享用和把玩的基础上的观点,显然是与先进文化的建设目标相悖而行的。只有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汇民心、聚民力,开创文化发展和自信的新局面。

其次,习近平强调了文化人才的突出地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专门文化人才的突出作用和贡献。专门文化人才能够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对文化潮流进行引领和带动,对文化艺术进行再造和发展,文化人才的兴盛,才能带来文化的真正繁荣。要想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必须有一批专门的文化人才作为支撑,来代表民族的精神和领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把人才工作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按照“尊重、包容、服务、引导”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引导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和才智,进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保证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意义追寻

(一) 传承性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弘扬做出了新的贡献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之上,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规律,并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将其自觉运用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之中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发展的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弘扬。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毛泽东提出的文化理论建设应遵循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方针。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又作出了“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的新阐述,将文艺作为文化的载体,将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其评判标准,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根据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江泽民对其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法制建设和德治建设互为动力,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理论。胡锦涛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着眼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渗透到了依法治国、党的建设、深化改革,以及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 方向性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从历史生成逻辑的厚度、价值生成逻辑的高度、实践生成逻辑的深度上,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和意义,将文化自信作为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既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文化上的提炼和升华,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的潮流中立足脚跟,这就在宏观层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提出了“四个努力”,在微观层面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一要努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这一方面是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改革中,要坚持不断地创新,以创新型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二要广泛地传播中国当代的价值观念,把体现民族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世界面前;三是要努力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民族文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国际社会;四是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打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四个努力”,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应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发展性意义——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并将其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为推动和促进**价值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情怀,体现了他对人的本质和文化内涵的深髓把握。习近平提倡“虚功实做”的工作作风,这促使他把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促使他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促使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为防止社会片面发展,激发社会各个因素的活力,提供着内在的动力和支撑。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时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这体现着他在把握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大局观。习近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更注重向基层的资源分配与转换,体现着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逻辑的把握,体现着他对人民主体文化认同需求的把握,体现着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活力要素的把握。这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以及为实现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奠定了新的基础。

(作者: 赵付科,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道壮,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所属类别: 学习资料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全国咨询热线
0086-0510-85362855 85362205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南路231-5号
传真:0086-0510-85362599
邮箱:sales@xizhou.com.cn
网址:http://www.xizhou.com.cn/
首页                关于我们                资质荣誉                产品展示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